从通过增强现实赋予医生“超级感官”来更快更好地进行手术,到用AI赋能的诊疗技术向癌症发起挑战,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想象力正在被迅速打开。
2025年7月2日,由临港集团产业投资促进中心、柏视医疗联合主办,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承办,澎湃科技参与协办的Link Dialogue“‘人工智能+医疗’创新融合前沿论坛”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举办。会上,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计算机辅助医学程序实验室(CAMP)的全职教授兼主任Nassir Navab,柏视医疗总裁、西门子科技创新创投中心(硅谷)前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IEEE会士徐晨阳,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胸科医院的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这股强大的技术浪潮,为医疗领域注入全新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临床挑战,造福全世界的患者。
AI赋予医生“超级感官”
“外科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90%的感知来自视觉”,Nassir Navab教授在演讲中提到。然而,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CT、MRI、超声)的加持下,信息早已远超视觉所能高效处理的范畴,“如果把十种不同传感器的信息都只通过视觉呈现,医生会因为信息过载而忽略要点”。他的研究正是要突破这一局限,为手术赋予全新的AI“感官”。
Navab教授团队首先展示了一项颠覆性的前沿工作:为手术室创建一个完整的“数字孪生”模型。这并非简单地在AR眼镜中投射一个器官模型,而是通过多摄像头与传感器,实时捕捉并理解手术室内的所有动态信息——包括每一位医生和护士的位置、每一个医疗器械的移动,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旨在“对每一个手术环节都建立完整的数字化理解”,从而可以前所未有地优化手术流程、集成新技术、并为AI辅助决策提供全局信息。
如果说数字化是赋予了手术一双“天眼”,那么“声化”(Sonification)技术则是赋予了手术一对敏锐的“顺风耳”。Navab教授提到,听觉是人类最警觉的感官之一,可以作为视觉的完美补充。

Nassir Navab教授
在精密的眼科手术中,医生需要在视网膜的四层结构中精准操作。传统的“哔哔”声提示单调且易引人烦躁。Navab团队的方案则是用医生喜欢的古典音乐,当手术器械每深入一层,音乐的旋律就会发生改变,用一种更舒适、更直观的方式告知医生当前所在的深度,从而实现更安全的操作。在脊柱微创手术中,声音被用来智能地导航和定位。当手术工具朝向正确的方向时,环境是安静的;一旦方向偏离,系统就会发出提示音。实验证明,在声音的辅助下外科医生的操作更加精确。
这些声音提示的基础,首先是机器能够通过传感器和AI算法“感知”和“理解”医疗器械在人体中的位置。Navab教授提出,可以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乐器”。不同的组织,因其物理特性(如密度、弹性等)的不同,在与手术器械交互时会产生独特的振动与声音。
通过在器械上安装微型麦克风并结合AI分析,医生可以“倾听”组织的声音,判断自己是在与健康的软组织交互,还是即将触碰到坚硬的骨骼,从而做出更快的反应,避免损伤。“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我们有医学影像(Medical Imaging),未来也将有医学声音(Medical Sounding),”Navab教授说。
在他看来,AI应用是从学科交界的地带“生长”出来的。对于AI医疗来说,更深的生物学和医学理解始终是推动创新的基础。“短期内来看,可能一些AI算法等计算机技术会对医疗领域产生更大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生物学等知识的精进会更加重要。”他说。
攻克癌症:AI驱动的医疗产业化
对于AI技术的应用,徐晨阳认为“未来已来”。他引用了著名未来学家库兹韦尔(Raymond Kurzweil)的预测——AI将在2029年达到人类智能水平,并在2045年迎来技术奇点。这一轮AI浪潮之所以如此迅猛,背后是三大核心要素规模化的驱动:算力的指数级增长、数据的爆炸式积累以及深度学习算法的成熟。

徐晨阳博士
在医疗健康领域,AI正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最大趋势。以癌症领域为例,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AI的出现不仅可能加快相关药物的研发进程,也有望在传统疗法的各个环节中提高效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徐晨阳创立的柏视医疗致力于用AI技术赋能癌症的放射治疗。在中国,放疗是癌症治疗中的一个短板,顶尖医院与基层医院的能力差距巨大。一个精准的放疗方案,需要医生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在数百张CT图像上手动勾画出肿瘤靶区和需要保护的正常器官。而柏视医疗的AI系统能将这一过程从数小时缩短到十几分钟,且精准度媲美高年资医生。目前,这项技术已在中国超700家医院得到应用,服务了超过70万癌症病人,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院的放疗水平和效率。
在徐晨阳看来,这不仅打开了数百亿的全球市场,也为欠发达地区的病人带来了希望。他提到,全球每年新增的癌症病例中,7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这些地区却严重缺乏医疗资源。AI技术的出现或能减少这些地区缺乏高端人才与设备的困境,为全球“后40亿”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提供可及的癌症筛查与治疗方案,用技术弥合健康的鸿沟。“这是一项最平权、最可及的技术”,他说。
他也强调,要让这些技术成功落地,不仅要有技术,还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支持。以硅谷为例,一个成功的科创中心,需要顶尖大学、全球人才、风险投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大企业创新中心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徐晨阳目前也正致力于在中国构建类似的AI医疗创新生态,联合资本、产业、学术和临床资源,共同推动技术转化。
共筑AI医疗生态,惠及更多患者
AI医疗的宏伟蓝图,离不开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紧密协作。在最后的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就如何打通壁垒、共建生态,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俞章盛教授指出,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痛点是“没法落地”。学者们可以开发出在准确度上超越高水平医生的诊断算法,并发表顶级论文,但往往“缺少一个专业的产业化团队”帮助商业化,导致优秀的技术无法转化为真正服务于医生的产品。

圆桌讨论。
作为AI医疗应用的体验者,上海胸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谷志涛认为,AI产品若要对临床有价值,第一个要求必须是准确性。他以肺结节筛查为例,目前的AI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找到结节从而节省大量时间,但在诊断良恶性方面还无法完全被信任。“我完全不看它的诊断报告”,他说。
他观察到,AI模型在诊断的维度上还不具备医生的经验与直觉,比如还不具备通过动态观察结节的变化来进行诊断的能力,而这个“时间”的维度在医生诊断过程中是非常重要且基本的。谷志涛认为,AI产品的开发需要与外科医生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理解临床的需求与痛点。
曾在瑞士从事研究多年的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院长郑国焱教授比较了中瑞两国在科研转化上的异同。他认为,两国都非常注重成果转化,但中国的创新环境“更加灵活,政府资助的力度更大”,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机遇。
与会者们提到,当前全球超过70%的AI医疗公司、技术和资金集中在美国、欧洲等人口仅占世界10%不到的地区。Nassir Navab教授最后指出,AI和机器人技术最重要的使命或许并非要超越最顶级的人类专家、做到100%准确,而是让普通水平的医疗服务,能够惠及所有普通人。
据悉,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目前已吸引包括默沙东、复星医药在内的超过5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拥有丰富的科研与临床资源。在AI产业方面,漕河泾开发区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500多家,上海四分之一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汇聚于此,带动营收额超过1000亿元。
LinkDialogue系列线下沙龙是由临港集团联合澎湃新闻科技频道共同打造的品牌活动,旨在打造具有临港集团品牌特色的“链接”平台,沙龙聚焦上海市“3+6”新型产业体系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邀请业内大咖共同探讨前瞻性的科技产业发展趋势。
